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admin

4 articles published Follow:

春初——唐卡画师

春初是松林藏香的传承江参的妹妹,她的爷爷是寺庙里的僧侣,春初自幼便受到寺庙里壁画、唐卡艺术的熏陶,对唐卡十分感兴趣。为了提高唐卡技艺,16岁的春初远赴青海热贡拜师学艺,一学就是六年。即便现在回到了香格里拉,她也坚持每天从早上八点画到晚上九点,对于春初来说,每次画唐卡都是学习的过程,活到老便学到老。 唐卡的颜料包括金粉和矿物质颜料。金粉由金箔磨制而成,矿物颜料有朱砂、孔雀石、蓝靛、绿松石等。在绘制唐卡时,画师需要把矿物质颜料捣碎,掺入胶后手工研磨,直到把矿物质颜料里面的小颗粒磨成粉末,此时颜料成黏糊状,整个过程耗时一个多小时。 春初的唐卡颜料色彩有20多种,都是由春初老师亲自调配出来的,春初说对画面颜色的整体把控是对画师色彩能力的一种考验。一般每幅彩唐卡必须都得有白色、蓝色、红色、黄色、绿色这五个颜色,而金色用于唐卡的勾边。 春初还向我们介绍了她正在画的唐卡——吉祥天母像。春初说,吉祥天母是松赞林寺的护法神,传说以前有几个当地人徒步去拉萨朝拜,不巧在路上遇到暴雨,便急忙躲进附近的一个山洞里,殊不知山洞就快要塌了。远在松赞林寺的吉祥天母看到了千里之外的这一幕,就赶紧赶了过去,她悄无声息地用自己身躯的顶住了摇摇欲坠的山洞,直到躲雨的人离开后,山洞才塌。这几个人到了西藏后,从当地的活佛那得知了这件事,才知道自己受到了吉祥天母的庇佑,从此,当地流传歌颂着吉祥天母的美德,奉其为松赞林寺的护法。

Read More

彩绘大观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长卷由当代藏族著名唐卡工艺美术大师宗者拉杰历时27年设计策划,由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五省区的400余位藏、蒙、汉、土族顶尖工艺美术师耗时4年,精心创作完成。《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画卷以藏族历史和藏传佛教各教派源流为主线,表现了藏族人民对宇宙和地球的形成、人类的产生和社会变化以及对未来世界的认识。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画卷长618米、宽2.5米,以藏族传统绘画技艺用金粉、玉石、珊瑚等珍宝颜料精心绘制而成,《彩绘大观》汇集了雪域高原民族文化精髓,展现了高原民族伟大的文化艺术成就,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藏族唐卡巨作,是获得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民族瑰宝。 一般常见的唐卡,长宽都在1米左右,较大的也就3平方米,画布绷在小型画架上就能绘制。《彩绘大观》绘制的画面宽1米,长618米,绘制时在一间500平米的宽畅大厅中进行,用钢管做成长15米,宽1.2米的绷架框,上面将画布绷好。这样的绷架在大厅里有8档之多,正反两面组成16个画面,也是16面工作画架。几十或上百名艺人投入绘制,形成了庞大的制作车间。艺人们分段绘制,分段延伸,使画面始终保持连续性。这种绘制方式,彻底打破了过去艺人一家一户,独人独幅,自我封闭的绘制模式,使唐卡绘制从单幅走向多幅乃至长卷连续,为唐卡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子。 《彩绘大观》反映了我国藏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诸方面的内容。卷首,精巧的标志图和醒目的藏、汉、英三种文字书写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的名称把人们引入到历史的长河。 历史部分:画卷用藏民族的观点图解了宇宙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原始部落的形成,这些都与现代科学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处。然后用较长的画面描绘了从第一代藏王开始至十七世纪为止的历代藏王形象和他们的业绩,以及西藏历史的演变。 宗教部分:这一部分的比重比较大,占整个画卷的60%多。内容有释迦牟尼传、释迦牟尼生平、诸佛、菩萨、护法神、天女、坛城等。从藏传佛教教派分,有苯教、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希结派、觉囊派、格鲁派等各自的佛、菩萨,以及转世活佛和高僧大德。这是一部完整的藏传佛教史。 大众文化部分:这一部分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有语言文字方面的声明学、声律学、词藻学、修辞学;探讨逻辑和认识论的因明学;有记载工艺美术学问的工巧明;有藏医藏药、天文历算;有浩如烟海的藏族民间文学,包括藏戏、神话传说、诗歌、谚语、故事、格萨尔说唱、舞蹈、绘画、雕塑等,涵盖了整个藏族的文化艺术。在这一部分还包括了民俗民情和名胜古迹,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藏族人民一生的历程,描绘了藏区的名山大川、著名寺庙。画卷的最后部分以吉祥如意和祈求幸福的画面作为结束。通观长卷,从虚无缥缈的宇庙太空,到佛光普照的极乐世界;从繁华似锦的世外桃源,到人海茫茫的现实生活;从佛、菩萨、各路神仙,到自古至今的芸芸众生,同在大千世界,洋洋洒洒,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追求的理想天国。 绘制唐卡有严格的固定程式,首先要用特殊的技术处理好画布,然后经历起稿、着色、分色渲染、勾复线、铺金、勾金线、修整、开光、镶边等各种工艺。在表现手法上一般要遵照《造像度量经》所规定的法度,突出“精、细、繁”的特点。一般唐卡在构图上分三个部分,即中间为主体(主佛、主要人物),上方为“空界”,下方为“地界”,上下方形成四面八方围绕中心人物,这就是唐卡的表现形式。《彩绘大观》在构图上仍按唐卡绘画的要求,形成一幅幅组画,整个长卷由710幅组画构成,每幅组画既是单独的一个故事情节、一幅独立的画面,又相互交错,相互连贯,成为协调而整体的画卷。有些大的场面借用壁画的构图方式,画面宏大,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气韵贯通,形成大长卷中的小长卷。唐卡在绘画技法上讲究细密,据历史记载,过去有一位名叫鲁本的画师在五指并列之宽度内绘出宗喀巴师徒三人像,而另一位安多画师却旦可在一手指宽度内画出七骑士各捧一只鸽子的画像。《彩绘大观》也在细密上下功夫,全卷绘有18万3千个人物形象和大量山水万物景象,画卷最密处一平方米的画面绘有300多个人物形象或30多间庙宇宫殿,也就是说在一平方寸的画面上竟有2480处笔画线条,所以必须用一根毫毛作笔尖的画笔绘制,以致许多微型图像只能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在色彩上多以彩绘为主,形成五彩缤纷的效果;也有少量单色画,在大红或黑底上用金、珊瑚颜料单线构成,自然平朴,庄重淡雅。《彩绘大观》在充分采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应用了中国画中的工笔重彩技法,并大胆吸收了西洋画的技法,多处运用透视、明暗关系和写实的手法表现物象,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突破了唐卡几百年来只用固定套路和单线平涂的模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彩绘大观》全部使用纯天然的绘画颜料,如金、银、珊瑚、玛瑙、珍珠、宝石等珍贵矿物质和藏红花、茜草、大黄等名贵植物精心配置而成。唐卡按使用材料分为效唐(彩绘)、赛唐(金唐卡)、纳唐(玄画)、玛尔唐(红唐卡)等。底色涂金,以白粘土、朱砂勾画称作金唐卡;底色用珊瑚涂红,然后用纯金粉勾画而成,叫作红画;以黑色为底,用白粘土、朱砂绘画,称作玄画。长卷中用纯金粉的数量是惊人的,有的整幅画用金粉构线,有的大面积涂金,形成金碧辉煌的效果。用珊瑚、玛瑙、珍珠绘制的画面,纯真而高贵,鲜明而剔透,其他任何颜料都无法比拟。绘制唐卡常见的色彩为白、蓝、绿、黄、红五色,白色表示和平,蓝色表示忿怒,绿色表示考验,黄色表示智慧,红色表示力量。长卷配置的颜料更有独到之处,白色闪亮透骨,蓝色如宝石般熠熠生辉,绿色鲜翠欲滴,黄色煌煌耀眼,红色如火焰般跳动过目不忘。用名贵颜料绘制唐卡是传统绘画法度的需要,也反映了藏民族对神圣的绘画艺术、绘画内容、绘画事业的无比尊重,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属罕见。由于色彩纯真珍稀,艳丽自然,整幅画卷绚丽光彩,灿烂辉煌,有很强的生命力,如果保护得当,可以永不褪色。 在漫长的历史中,绘制唐卡形成了许多流派,如席岗派、曼塘派、钦则派、噶玛嘎日派等。席岗派的特点是骨骼线条柔和,体态威严,服饰朴素轻盈,丹青二色为背景基调,色泽鲜艳明亮,笔法细腻,画面衬以浓郁的民族装饰图案,极符合藏民族的审美情趣;曼塘派的特点是文相丰满圆润、姿态尊严,天女相目细眉秀、面如蛋形、口鼻小巧,怒神富态威猛,以山水花卉为背景,极富感染力;钦则派的特点是神佛造型以文静见长,天女形象多显娇美柔和之态,体态轻盈优雅,线条流畅,飘逸多姿,威猛之相面部肌肉和色泽质感强,体态凶猛可怖;噶玛嘎日派的特点是充分吸收汉族工笔画的手法来塑形象和渲染背景。这些流派不仅表现着各自的绘画风格,也代表着藏传佛教中诸如宁玛派、萨迎派、噶举派、格鲁派、噶当派以及苯教等各教派的教义规程。多少年来,各教派各流派互不来往,各自为阵,封锁技艺,闭门发展,甚至还出现相互攻击和低毁。这次绘制《彩绘大观》,把各方面的人士、艺人请到一起,共商大计,共绘宏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幅长卷把各教派、流派团结在一起,解开了数百年不合的疙瘩,众多精英汇聚一堂,共同创造藏民族的辉煌艺术。600多米的长卷,各个局部反映出不同画派在构图、用笔、着色等方面鲜明的个性,有时各派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甚至在一幅画里几个派别的风格同时出现。综观长卷,整体上保持着情节连贯、画面生动、图案艳丽、艺术协调、相得益彰、融会贯通的唐卡风韵。在同一幅画面上,不同风格融为一体,在中外绘画史上恐怕也是少有的。 绘制唐卡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一般一幅唐卡绘制需几十天,几个月;根据供奉者的需要,质量上乘的唐卡,要用一两年时间。《彩绘大观》如此巨篇,如果只有一个人绘制就需要500年时间。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必须请更多绘画艺人参与。从1995年至1999年的5年时间里,经主创人员宗者拉杰先生精心组织,由来自青海各地以及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300多位藏画高手参与绘制,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十来岁,最长的已八十多岁;在民族上,藏族是主体,也有蒙古族、土族、汉族等。过去艺人们师徒相承、父子相承、家庭作坊、分散制作,全都是绘制小型唐卡,他们依照蓝本、遵照法度,在相对保密的情况下,完成绘制任务。这次各路高手云聚一堂,各派画师济济相逢,来参加藏族绘画史上的一次壮举。艺人们舍弃偏见、畅开心扉、切磋技艺、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全身投入,按照总设计师的调度,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每一幅画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通过绘画又培养了一批新的绘画人才。各路英雄参加大会战,他们用辛勤的劳动、聪明的才智、高超的技艺、崇高的精神,把唐卡绘画水平大大推进了一步,唐卡长卷也成为众多艺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Read More

从何而来?去往何方?

唐卡:卷轴画中的色彩与匠心 唐卡是藏语的音译,意为“卷轴画”,是一种画在布面上便于悬挂的藏族艺术形式,以藏族历史文化和佛教经典为题材。它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饱含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藏族人民视为民族艺术的瑰宝。唐卡画面内容极为丰富,可表现佛菩萨、护法神、密宗法器、佛经故事以及三密坛城等多种主题;其构图自由而富于变化,常用散点透视,诸神菩萨、山石楼阁、草木花卉绘制细致生动、色彩鲜艳夺目。这种卷轴画在藏传佛教礼仪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信徒礼拜和寺院供奉的圣物。 材料:天然色彩与匠心选用 唐卡的绘制材料讲究天然和珍贵。画布以质地细密的白色棉布或丝绸为佳。绘画前,匠人先将画布绷紧在木框上,用棉绳之字形绑紧,然后抹上一层动物胶(如牛骨胶)和白色黏土粉浆。待胶层干燥后,再用光滑的贝壳或石头反复研磨布面,直至布纹平整不透光。这一繁复的打底工序能使染料浸润均匀,色彩柔和持久。值得一提的是,传统上用于涂抹布底的胶多取自动物皮骨,也常用植物胶或树脂,以避免真菌虫蛀。藏族古籍记载,用于画布敷料的最佳胶料取自兰科植物佛手参,但更常见的是廉价的松脂(藏语称“la-vbe”)。 调制色彩时所用的颜料更是匠心独运。唐卡颜料全部取自天然的矿物和植物:金银粉、珍珠末、玛瑙、珊瑚、绿松石、孔雀石、朱砂等贵重矿物,以及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色素。这些颜料色泽纯正、饱满鲜艳,掺于胶中调和后绘制出的唐卡历经数百年依然不褪色,仿佛当年新画。例如,藏族工匠用天然绿松石磨成绿色颜料,用朱砂制成绯红,用苦楝木榨取的蓝靛染出宝蓝……各种天然原料源自西藏高原的天然资源,保证了唐卡的神圣和恒久。 图:传统唐卡绘制用的天然矿物颜料。上图左起为黄土、松香、朱砂等颜料,色泽鲜艳持久(图片来源网络)。 绘制工艺:一笔一划传承信仰 唐卡绘制不仅是一门绘画技艺,也是一场宗教修行。师傅和画僧们在开工前通常要诵经祈福、供灯供香,淋浴净身、严持戒律。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才开始绘画。画师首先用笔或筒状炭棒在白底上打出精准的构图线条,再用毛笔细致地勾勒线描,确定佛像和背景的位置比例。然后按从浅到深、从底色到主尊的次序逐层上色:先涂浅色打底,继而增加深色丰富层次。每一种色彩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研磨和过滤才能达到纯净细腻,画师甚至一边搅拌颜料一边上色,以保证涂抹均匀。待色彩丰满后,再用细线描金勾勒佛像的轮廓、衣饰和饰物,形成醒目的轮廓线条。最后,画师要为菩萨画像“开眼”:相信此举能赋予画像以神力。因此每一笔、每一色,都倾注着画师的虔诚和技艺。 唐卡绘制过程严格遵循佛教造像规则《造像量度经》,每个神像有固定比例和姿势,画师往往借助格尺辅助放大经文中的图案。早期藏区以康弘法师时代为起点,宫廷画师和民间师徒共同传承,形成了以勉唐派、钦泽派、噶玛嘎孜派等为代表的流派,各地细节风格略有不同。一幅工笔重彩的唐卡动辄要数月甚至一年以上才能完成;极为精良的作品则可能耗尽画师一生精力,仅画出三四幅便能问鼎价值百万。 传承与教育:百年师徒与非遗新生 唐卡绘画历来师徒相承、父子同传,尊重礼法与传统。作画的人被称为“拉日巴”(意为画佛的人),不仅画功高超,更需对经文仪轨洞悉于心。传统上,唐卡画师往往从少年跟随父亲或师傅入门,不收学费,刻苦研习。比如藏族青年次旦朗杰自幼追随八廓街上的名师江白旺久学习,从打底到点睛,他秉承师父“严谨用料”的风格,甚至坚持不用任何合成颜料,全程采用天然彩石颜料。几十年来,他先后随师傅走遍藏区大小寺院作画,将传统唐卡艺术发扬光大;后来又开办了手工唐卡画店,不收徒弟分文学费,吸引了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多名徒弟。 近年间,国家和藏区政府大力支持唐卡艺术的保护与传承。2006年,藏族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丹增热丹等学者将唐卡纳入高等美术教育,在西藏大学等高校开设专业课程。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拥有专门的唐卡研究室,唐卡专业本科和硕士培养如火如荼。许多知名画家如边巴旺堆等既有传统师承背景,又取得学位,并在高校任教,推动唐卡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在“非遗进校园”政策下,马尔康市的唐卡画师每周还走进中小学课堂,教授藏族学生唐卡绘画技艺;2023年,他们带领青少年共同创作出全国首幅“红色唐卡”长卷《红军长征在阿坝》,将党史学习融入民间艺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外籍信徒自愿拜师学艺,“要我学”已变成“我要学”,唐卡艺术正迎来焕发生机的新篇章。 图:印度达兰萨拉诺布灵卡艺术学院的唐卡画室,画师在刻画曼荼罗图案(图片摄于2016年,Gerd Eichmann拍摄)。西藏传统绘画艺术正通过学校、画室等形式传入全球。 当代价值:艺术瑰宝与市场热潮 随着唐卡艺术的重新受到重视,其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也日益凸显。在宗教信徒之外,收藏市场对唐卡也保持高涨兴趣。陕西广仁寺等地的法物流通处发现,近年唐卡反而成了最畅销的艺术品,价格从数千元到上百万元不等。普通画师所绘唐卡价格多在数千元以内,而名家和高僧的精良作品售价可达数万、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唐卡之所以珍贵,一方面在于其所用材料稀贵:矿物彩石、金银等金属和珍珠宝石,一幅唐卡的制作成本往往就高达数万元;另一方面则是繁复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然。名家龙桑等画师感叹,顶级唐卡作品仅能由大艺术家潜心一生绘制,非机器可比,需手工一笔一划完成。幸而在政府支持和市场活力的双重推动下,西藏唐卡的传承群体日渐壮大:唐卡艺术家收入提高,社会地位提升,令更多年轻人甘愿拜师学艺。与此同时,唐卡也走出高原,销往国内外各地,进入博物馆和画廊展览;美国、日本、尼泊尔等地的信徒和艺术家纷纷来西藏学习、购买唐卡,令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时代的魅力。 结语 从材料到工艺,从师承到当代传承,唐卡艺术承载着藏族人民对佛法的虔诚与智慧。历代工匠以匠心选料、精工细绘,让旖旎多彩的高原风物在画卷间定格,让深奥的宗教意境鲜活生动。时至今日,这幅文化长卷仍在继续展开。唐卡的传统与创新、艺术价值与市场热潮交相辉映:我们看到,千年传承的绘画技艺正被现代教育与科技所拥抱,唐卡从“神秘的藏密法器”逐渐走向更广阔的文化舞台。愿这门华美的工笔重彩艺术如雪域红莲,历经风霜依旧绽放,滋养着新一代学子和藏族文化爱好者的心灵。

Read More

我们是谁?

ThangkaWorld 是奉行 CC0 条款的公益网站,致力于发扬推广魅力无穷的藏族特色文化。

我们着重关注唐卡、唐卡画师、佛教文化活动等,意图在本站为公众提供全面准确的文化信息。

© 2025 Thangka World. This work is dedicated to the public domain under CC0.